來源:詩詞天地
小寒,農歷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此時一般為臘月,即一年中極其寒冷的月令。小寒,一個“小”字,似乎將隆冬的寒氣化解了許多。小小的寒,人間尚未到最嚴寒的時候。
但其實,小寒才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俗話說:“冷在三九”,小寒恰在三九前后,所以自古流傳著“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轉眼已到年末,小寒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進入了隆冬季節。
一候雁北鄉
在第一候時,雖然大雁還在南方過冬,但它們已經感知到陽氣即將回升,雁群開始自南往北飛回故鄉;到了第二候,喜鵲會冒著嚴寒開始筑巢,準備孕育后代;
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雞,山中的野雞也察覺到了陽氣,開始鳴叫尋找同伴。
小寒節氣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大自然的生靈仍能在冰天雪地之中,感知到天地間的陽氣萌動。
雖然現在的人們已不像古人那般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的演變現代人也有一套小寒標準。比如說在飲食上吃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南京,一到小寒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一般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十分香鮮可口。
在廣東,小寒早上必須吃上一份糯米飯。這糯米飯也是非常有講究的,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加一些碎蔥拌在飯里面吃,香氣十足。早瘦梅先發,淺苞纖蕊。小寒雖冷,但是此時臘梅已開,紅梅含苞待放,邀幾個好友,外出尋一支梅花撲鼻香。小寒節氣最初起源于黃河流域,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
“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人的頭部是平衡整個身體熱量的最主要部位。小寒節氣處于三九的前后,此時,身體處于適應寒冷天氣階段,若頭部受寒,極易引起感冒。
在小寒節氣,應該滋養陽氣、收藏精微物質,使臟腑功能得到補充,但在進補的過程中,注意合理進補,切勿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冬季滋補得當,可達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等效果。小寒進食,有“一飯一湯一菜一粥一壺酒,小寒不寒”的說法。一飯:菜飯;一湯:山藥羊肉湯;一菜:素炒三絲;一粥:核桃粥;一壺酒:黃酒。“小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酒,晚服杞菊地黃丸。”寥寥數語,凝結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養生智慧。冬季泡腳有助于驅寒保暖,科學泡腳還能祛病強身、補腎、通經絡。泡腳時間以30~45分鐘為宜,每天或隔天泡1次即可。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的說法。在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慢跑、跳繩、踢毽都有利于提高身體素質。
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這寒氣其實是陽氣上升,逼迫陰氣所為。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堅毅的鴻雁已先開始啟程北飛了。小寒已至,暖春也即將到來,愿所有的美好都在不遠的明天等候著你,愿幸福快樂與你保持一致。小寒冷,惟有情意來擁抱;
小寒念,惟有問候心窩掏;
小寒憂,惟有安撫來博笑;
小寒涼,惟有陽光來普照;
小寒到,幾句寒暄愿君好。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5h56RyE2ycxwlsUK2BKw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