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xzWHQWJNS2hC_vjGLdtjw
工業軟件的盜版,在中國已經成為一條極具諷刺意味的現象:作為制造業的一道硬傷,它有著簡單而成熟的黑價值鏈體系。一方面高端工業軟件全部依賴進口,國產工業軟件長期徘徊谷底;另一方面看上去應該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盜版軟件,卻是長期、大面積的存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打假防盜也是只有部分國外廠商在追責;國產工業軟件,根本無力承擔高昂而漫長的調查和取證費用,只好任這些老鼠在眼皮子底下跑來跑去。
盜版軟件是“拯救”中小制造企業的英雄?
盜版軟件確實解決了高端工業軟件“有沒有”的問題。對大多數中小企業及個人用戶而言,正是盜版軟件為他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和使用高端工業軟件的機會。在浙江、廣東等模具業發達的地方,那些盜版軟件養活了無數的作坊和小工廠。他們跟著軟件的最新版本一起升級非授權版本,卻很少想過需要為此付費。對于很多中小企業而言,這些軟件的成本是如此昂貴,以至于這些從業者干脆默認這樣的成本就該歸零。而在實際運行中,“盜版”有時也會充當“試金石”的角色。有用的軟件才會有人花功夫去盜版,無用的軟件亦無人問津。這是一個黑色幽默。
盜版軟件似乎能夠引導需求、啟發市場和培育用戶。不管是操作系統、辦公軟件還是工業軟件,國外軟件占領中國市場的征途,同時就是盜版產品大量分發的過程。這與軟件產品的獨特性緊密相關。一方面,軟件產品的開發與成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有大量用戶的積極參與和反復迭代才能推動軟件產品的演化與發展。很多國產軟件被排斥在這個迭代流程之外。另一方面,無論投入了多少成本來開發軟件的授權保護算法,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假以時日,還是很多可以被破解的,而且是十分容易復制、傳播和分發的。當這些從業人員都在熟悉一種軟件習慣一種界面的時候,這種軟件就會廣泛地普及開來,而其他軟件就會受到冷落。
盜版軟件是不是賊?
盜版軟件攪亂了市場,惡化了競爭環境。沒有好的商業環境,所有的創新都會歸零,因為知識產權完全無法成為回收利潤的護甲。到處都是國外軟件的盜版,甚至加密鎖的仿真器,價格都很低。這些從事軟件倒賣的二道販子,都比國內正版軟件廠商賺錢。這就是國內的現實。許多國產軟件的首要競爭對手,并不是國外軟件廠商,而是那條黑價值鏈。既然競爭對手做的是“無本生意”,那么國產軟件根本沒有辦法用“性價比”吸引客戶。
軟件既然無形,軟件價值也往往容易被忽視。盜版軟件,有時候也源自人們對軟件價值的無知。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年輕氣盛的比爾蓋茨就憤怒地四處撰文,聲討“使用盜版軟件的賊”。很多早期軟件創業的工程師英雄,加入了這場譴責的行列。這種當時看上去驚世駭俗的辯論,啟發和警醒了美國的輿論。軟件的知識產權與日常的盜賊相關,這個比喻最成功的結果之一是,比爾蓋茨贏得了這場戰爭。而這場戰爭,也意外地開辟了軟件工程浩蕩的一個分流。那些天才的工程師們,既不想使用這些昂貴封閉軟件,也不想當賊,于是開辟了開源軟件這樣一個全新的模式。在這里,人人都可以使用別人的源代碼,被使用者成為一種榮耀。而使用者則有義務將自己對軟件代碼的修改,也貢獻其中。許多所謂的草寇,其實是可以成為行俠仗義的羅賓漢。這是開源軟件對于知識產權創新的一個巨大貢獻。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國內的盜版軟件,山寨襯衫孕育于同一片土壤,是“速成工業化”這一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就像印度的仿制藥一樣,植根于特定的經濟和社會環境。
盜版軟件是一種血滴子
與絕大多數人的認知相反,盜版軟件首先擠壓的是國產軟件的市場空間。在市場競爭中,外國軟件已經占領了國外市場和國內高端市場,而國產軟件的生存空間往往局限在中低端市場。在低端市場的營收,是國產軟件的生命線,卻只是外國軟件的財報花邊。
國外軟件一方面可以在國外市場持續盈利,同時還能在國內的高端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囯內軟件項目的招標購買,國產與國外軟件的報價比大約為1:4。而在工具層面,則往往直接勝出。有了足夠的利潤,國外軟件廠商完全可以在這個戰場打消耗戰和長期戰,但國產軟件則耗不起,很容易在饑餓線上掙扎。盜版盛行,好用且風險很低,這是對國產軟件的釜底抽薪。只有對盜版軟件進行重罰,國產工業軟件才會有更多生存發展機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販賣盜版的譴責是容易的;然而對于使用者而言,心安理得的盜版心態,才是致命的毒瘤。如果行業內心安理得使用盜版國外軟件,國產軟件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劣幣跨界驅逐良幣。
盜版軟件的風險正在變得日益顯著,國外軟件廠商的積極行動,使得這一風險變得不可估量。盜版軟件看起來是暫時“免費的”,但使用盜版軟件的企業會承擔巨大的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及品牌風險。在國外工業軟件廠商加大打擊盜版力度的時候,這些風險就會集中爆發,給企業經營帶來巨大沖擊。
這幾年隨著我國經濟規模和地位的提升,過去沒有成為問題的問題也隨之不斷涌現。國內有的企業由于國際分公司的盜版軟件而被反追到國內總部,也有發生。而幾個國際著名車企則發出全球警告,若參與協作價值鏈,軟件必須正版。
商業風險之外,國家聲譽有損也是大事之一。在不久前達成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有一條是專門針對“未經許可的軟件”的單獨條款。從這次中美經貿談判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內容看,美國人對中國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和執法效率懷著深刻的不信任態度。盡管中國每年都要付出數千億人民幣進口各種知識產權,但是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就是建立在盜取美國等先進國家的知識產權技術上的,對中國的貿易懲罰措施,他們的理解是“還債”。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打擊這些有影響的大企業使用盜版問題,往往發生在形成路徑依賴之后,也就是形成完全的“鴉片成癮“無法擺脫之時,此時遷移或替換都會造成巨大代價,而打擊盜版的巨額律師追索函應聲而至,列表價賠償談判的漫漫征程絞索伸了過來,企業巨大風險也隨之而至。2019年8月,有著名工業軟件公司起訴上海市嘉定區某電動車技術公司,非法復制安裝使用三維設計軟件。上海市知識產權法院經審理,判決被告公司賠償900萬。而國產動畫片《哪吒》熱播后,參與制作的諸多外包公司都收到了數字內容生成軟件供應商的律師函,因使用盜版軟件被版權方追究責任。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國外軟件廠商在中國市場每年打擊盜版所取得的收入,能占到其國內市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正版軟件的競爭力
中國許多中小企業不用花錢就能使用工具,的確節省了很多成本。然而對于追求卓越的廠商,相對于使用正版軟件而言,盜版軟件會大大減損企業的競爭力。因為盜版軟件一般不會帶服務,而服務正是工業軟件最為核心的部分。在工業軟件領域,就純粹的工具軟件而言,軟件與服務的占比大約為5:1左右,服務所占比不算太高;而偏管理類軟件,如產品研制管理類軟件PLM/PDM/MOM/ERP等,服務占比則大幅度提高,軟件與服務的比例大約為1:1.5~2.5。而這些服務都是行業知識、工具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復合體。在這些知識復合體的帶動下,使用軟件的企業才有可能將工業軟件中封裝的能力轉化為企業的設計、制造和運營能力,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后工業時代實現真正的數字化轉型。而盜版軟件只能帶給企業一時的便利,能夠解決的問題,其實也是有限的。對大企業和優秀中小企業,只要想解決硬核問題,就不可能去用盜版。既有風險和道義問題,重要的是失去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機會。
軟件新版本出來之后,主流的外國軟件都非常注重先導客戶的使用。由于有豐沛的軟件正循環資金投入,在市場調研之后開發出來的新款,都會免費提供給業界客戶群中的領頭羊企業,進行先期半年的測試使用。這樣一來,先行客戶方獲得了最新功能的嘗試和增益,而軟件開發方獲得了這些頂級客戶的體驗反饋,對即將發布的新款進行了上市前的打磨。這種正循環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保持了強烈的忠誠度和粘性。技術領先,加上長期服務,才能真正形成這種共生體。
在正版軟件和“正版服務”的組合作用下,一個又一個知名企業研制能力更新換代,一個又一個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工業軟件企業成長起來,這種良性的循環與互哺模式,在外企屢試不爽,然而國內卻在認知上還沉浸在農耕時代的小作坊思維中,難以形成匹配時代脈搏的見識和魄力。
二十年前的華為尚在還幼小之時,任總慧眼識珠,引入了國際某知名咨詢企業實施IPD戰略,同時將這些IPD的各級流程通過某知名外企軟件予以固化,形成了行之有效高效研發管理機制,遂有后續的“大鵬一日隨風起”,始有今日能征善戰的9萬個響當當的研制精銳兵團。試想倘若當年為省錢而選擇茍且,豈有今日之灼灼其華。
工業軟件是構建智能制造的基石。只要有的用工業就能進步,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說法,這是一種前工業時代的淺嘗輒止的學藝方式,是一種難以造就信息化時代大規模前沿創新孵化工業顛覆應用成就的飲鴆止渴。工業軟件廠商那些知識服務包,只有在正版軟件渠道才能釋放,這也是智能制造最需要的營養大餐,同時也是世界知名企業對我們的啟示。
小記:工業軟件再出發
中國工業軟件的孱弱格局,是與中國制造的現狀匹配的。國際上工業軟件的發展史,一直與“強”制造而非“大”制造相連。法國航空業的發達,造就了達索系統(CATIA)軟件幾十年經久不衰的筋骨,也成就了這種皇冠工業的經典名言“一代飛機、一代技術、一代(軟件)平臺”,形成了最佳的高端工業與軟件行業的正向反饋互促互進的發展模式”;其他西門子三維設計軟件UG(現在叫NX)、仿真軟件ANSYS等都能見到工業的持續反哺。工業軟件自身也呈現了容易讓人迷惑的組合,它呈現了軟件的形態,卻有著尖端裝備的基因。打磨一款工業軟件,跟制造一款航空發動機,并無不同。
幾十年來,中國工業軟件一直不缺乏技術突破的火種,但在現實制造環境中,并無這種取火的需要。盜版軟件不僅僅與知識產權的薄弱意識相關,也跟制造業水平不高息息相關。正如貧窮本身并不帶來虱子跳蚤,但這些跳蟲的出現卻跟貧窮相關。盜版軟件的滋生土壤,也是貧瘠的工業意識所帶來的。而軟件每年的維護費,則被許多國內用戶視為大敵。這是因為過去軟件一直被當成硬設備采購,采用的臺套的概念而非交付能力。多年扭曲的思維,一時間都很難扳正。
盜版軟件的槍,看上去瞄準了國產工業軟件的生存能力,但真正中槍的卻是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在當下全球化格局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往更高價值鏈爬升的全新關口,知識產權就是激發人類創新的最好保護盾牌。只有盾牌閃亮中國,中國工業軟件才真正迎來翻身機會。
注:本文感謝許多專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觀點。特別鳴謝達索系統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CTO趙文功先生、天河智造創始人曾宇波、云道智造總經理屈凱峰、杭州新迪總經理彭維、中智浩云總經理戚國煥等業界同仁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