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美國的瘋狂打壓,不只是因為5G技術,也不僅僅因為意識形態和貿易摩擦。從本質上講,還是大國競爭的必然產物。就像小說里的“江湖”一樣,每個幫會組織的前幾號人物關系非常微妙,尤其是頭號人物對二號人物,防范之嚴、忌憚之深,較之生死仇敵也毫不遜色。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二號人物的實力太接近,最有可能取頭號人物而代之。
在上個世紀建交以后,由于綜合國力相差很大(1980年中國GDP僅為美國的6%),所以中美關系相對良好。兩國的產業結構也高度互補,美國技術先進且資本雄厚,中國勞動力豐富而成本很低。加上前有冷戰、中有反恐、后有金融危機,美國需要與中國擱置爭議,合作對抗威脅。
直至2015年前后,國際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中國的GDP超過了美國的1/2,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了,中國的科技研發投入也超過歐盟地區,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另一方面,中美暫時沒有強大的共同敵人了,相互之間的矛盾和競爭就凸顯了出來。
回想上個世紀80年代,美國就曾經對當時的第二大經濟體——日本,進行過殘酷的絞殺。在金融方面,美國于1985年逼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使得日元強制升值50%,出口競爭力下降,資金鏈斷裂。接著,操縱大量熱錢涌入日本房地產等虛擬經濟,形成泡沫后又突然撤資,讓日本陷入了長期衰退。
在科技方面,里根政府于1986年簽署美日半導體協議,設置了多項限制,包括要求日本開放芯片市場,確保5年內讓外國公司占據20%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便是日本把協議照單全收,幾個月后美國政府仍然宣布日本違反了傾銷條款,對日本芯片產品征收了100%的懲罰性關稅。這個操作是不是有點眼熟?